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。桂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最重要的旅游城市,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東北部,湘桂走廊南端。東、北與湖南省相鄰。湘桂鐵路與漓江縱貫,在建的貴廣高鐵橫穿全境,有 321 、322 、323 三條國道穿過。東經(jīng)109°36′至111°29′、北緯24°15′至26°23′,平均海拔150米,北、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,西、西南面與來賓市相連,南、東南面與梧州市、賀州市相連。
桂林市,以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聞名天下。是享譽海內(nèi)外的國際旅游城市,素有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之美譽。1979年1月,國家領(lǐng)導(dǎo)人指出桂林市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;1982年2月,國務(wù)院公布桂林市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;1985年10月,國務(wù)院把桂林市的城市性質(zhì)定為“中國重點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”。
桂林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,熱量豐富,年平均溫度 18.8℃,雨量充沛,年平均降雨量為1872毫米,春夏秋冬四季分明,且兩熱同季。土壤屬以紅壤為主的紅壤土帶,酸堿度(pH值)為4.5~6.50。 市郊多屬沖積砂質(zhì)壤土和水稻土,適合種植蔬菜和糧食,石灰?guī)r分布區(qū)域殘積的棕色和黑色石灰土,宜于種植旱作物和造林。桂林植物群落(植被)屬于亞熱帶常綠林帶范圍內(nèi)的南緣,植物種類繁多,高等植物的種類從蕨類植物開始統(tǒng)計,共計2329種。桂林原產(chǎn)1166種,作物栽培和外來種1163種隸屬247科969屬。首次在桂林和桂林附近發(fā)現(xiàn)而以“桂林”二字命名的植物有11種。桂花(木犀科木犀屬,常綠喬木)為桂林市市花。桂林有各類動物1593種,隸屬60目295科。鯉形目鯉科的桂林波羅魚,為一新種,是洞穴特有的珍稀魚類之一。金屬礦藏主要有赤鐵、黃鐵、褐鐵、鉛、鋅等。非金屬礦有石灰?guī)r、頁巖、大理石。
名稱來源
“八桂”一詞源于《山海經(jīng)》中的“桂林八樹”,晉人郭璞說“八樹成林,言其大也”,桂林的名稱來源于“桂花成林”。早在夏、商、周時期,桂林屬“百越”人的居住地;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統(tǒng)一嶺南,“置桂林、南海、象郡,以謫徒民,與越雜處十三歲”。這是“桂林”名稱的最早起源,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。漢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,在這里設(shè)始安縣,隸屬荊州零陵郡。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。三國時先屬蜀,后歸吳。甘露元年(265年),置始安郡始安縣,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。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李靖修城于獨秀峰南。貞觀八年(634年)改名臨桂縣,屬桂州始安郡。光化三年(900年)始,屬靜江節(jié)度。五代十國時先后屬楚和南漢的桂州。宋朝時,前屬廣南西路桂州,后屬靜江府。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。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。民國時屬廣西省。1914年改名桂林縣,1940年始設(shè)桂林市。1944年11月至1945年7月28日,為日寇所占領(lǐng);光復(fù)后仍為廣西省轄市,歷史上桂林長期為廣西省會。
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,桂林為廣西省轄市,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桂林市,桂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。桂林是廣西第三大城市,僅次于南寧、柳州,是廣西的名城和交通、文化、旅游、餐飲中心,歷史名城,全國重點旅游城市。桂林的工業(yè)主要以微電子、橡膠、醫(yī)藥、食品類和工藝美術(shù)為支柱,并建立了桂林高新技術(shù)開發(fā)區(qū)。
桂林歷來有“山水甲天下”之譽,是我國重點風景游覽城市和園林城市,又是國務(wù)院命名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。2003年,世界旅游組織將桂林與北京、上海、西安一起列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,向世界旅游者鄭重推薦。